查看原文
其他

七种方法,教会您和孩子避免受到“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

追梦教师袁建国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4-01-09


今天给大家分享家庭教育黄金法则中的“晕轮效应”。


【提出】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呢,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实验】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他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无魅力,有的中等。然后让被试者在与魅力无关的特点方面评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试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赋予更多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启示】

晕轮效应给人们认知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偏见的发生。

 

【应用】

受晕轮效应的启示,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家长应该“拘于小节”,尽量不给孩子产生不良的印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很多方面孩子都是受父母的影响。或许家长的一个不起眼的瑕疵,可能也会因为晕轮效应被孩子放大,以至于影响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拘于小节”,无论大事小事,争取时时处处成为孩子的表率。家长的一些“小事儿”做好了,也会因为晕轮效应被孩子放大,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完美,孩子对家长的教育行为也会越来越配合。

 

2. 对孩子的评价要全面客观,不要以偏概全。

对孩子的评价也会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有时候我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哪一方面都好,这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了?有没有不到位的地方呢?有时候则正好相反,看自己的孩子哪方面都不好,这时候我们也应该作同样的反思。只有我们冷静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全面了解并客观分析自己的孩子,才不会以偏概全,出现判断偏差,也就不会盲目乐观或者盲目自卑了。

 

3. 注重孩子的外表和习惯,不要让“晕轮效应”伤害孩子。

孩子如果穿着不得体,就很容易被同学“以貌取人”,甚至被同学取外号,贴标签。而干净整洁、穿着得体,则可以让孩子更加有自信,更受别人的欢迎,所以家长朋友千万不要在穿着打扮上让孩子受到伤害。

家长要教育孩子注意个人卫生,这不仅是对孩子自己负责,对别人也是一种尊重,不然不但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甚至还会受到别人的鄙视。

 

4.教育孩子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教育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有时候别人可能通过一件小事产生的“晕轮效应”,对自己带有偏见,但偏见毕竟是偏见,要相信通过接下来的交往和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如果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确实反映了自己某些方面的问题,这时候要教育孩子应该“特别在意”,因为这种评价已经不是“偏见”了,孩子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

 

5.教育孩子要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

我们知道,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孩子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就会给别人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良好印象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比如作业、值日等一些分内的事情,看着并不多么重要,但经过晕轮效应的转化,做好和做不好之间的差距和影响会非常之大。

同样的道理,家长应该教育孩子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6. 教育孩子不要过早地对新老师、新同学做出评价。

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是以偏概全。有时候我们抓住事物的某些不反映本质的特征,由部分推及到整体,然后错误的推断出其他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的遮掩性;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有关的事物上,这是晕轮效应的弥散性;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还不深入,容易受到表面性、局部性带来的选择性的影响,这是晕轮效应的表面性。正是因为晕轮效应的这些特性,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不要过早地对新老师、新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7.提醒孩子避免投射倾向、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以貌取人和循环证实的影响。

(1)投射倾向: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就很可能出现各种偏见。

(2)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

(3)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人们常常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刻板印象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4)以貌取人:以人的外貌判断其性格特征的做法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因此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绝对不能满足于表象,而应该注重了解对方的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有效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5)循环证实: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循环证实”。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

   温馨提示:亲爱的朋友,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如果您想更方便地阅读班级管理、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的文章,请点击题目下面蓝色字“追梦教师袁建国”或者扫描下面二维码,再点击“关注公众号”即可。

更多“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请点击阅读

掌握“德西效应”,学会奖励孩子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要利用好孩子的好奇心

掌握“棘轮效应”,使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掌握“互惠效应”,教给孩子与人相处之法

利用“标签效应”,学会给孩子贴标签

用好“目标效应 ”,使孩子行有所向

掌握“天鹅效应”,做一名“会爱”的家长

找一条搅动池水的“鲶鱼”  ——谈“鲶鱼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用好“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掌握“马太效应”,让孩子从平庸走向优秀

“爱孩子,母鸡都会!”  您确定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吗?请掌握“真爱法则”

家庭教育不可不知的“甘地夫人法则”

许多家长不知道,手表也有“定律”,而且非常重要

教育孩子,请一定要注意“超限效应”

天赋递减法则——天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破窗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掌握“感觉剥夺定律“,对孩子施加必要的“刺激”

用好“延迟满足法则”,训练孩子的控制力

您懂得“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却不一定懂得“尊重法则”的全部内容

掌握“思维模式法则”,孩子一定会改变

掌握“自然惩罚法则”,有效避免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冲突

家庭教育,离不开“南风法则”

用“梦想法则”,为孩子点亮心灯

学习“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养成孩子好习惯,学会用“强化定律”

家长应该学会用“木桶定律”指导孩子上“网课”

怎样陪孩子上网课?学会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吧!

怎样陪孩子上网课?应该遵循鱼缸法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